除了以上症状,医生还会使用睡眠相关量表(如 Epworth思睡量表 、斯坦福思睡量表、 情绪触发猝倒问卷等)、 神经电生理检查( 夜间多导睡眠监测)基因检测等来进行筛查诊断。
据研究,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大约为2-6/10000,每1万人中有大约2-6个发作性睡病的患者。2021年斯坦福大学公布美国发作性睡病登记的最新结果显示,虽然该病初次发病年龄多为8-12岁的青少年,但平均就医年龄为26.4岁,平均诊断年龄为30.1岁。这说明发作性睡病属于容易被误诊的疾病。
二、发作性睡病为什么会被误诊?
2021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《懒惰?不思进取?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人生被迫“躺平”》揭示了发作性睡病被误诊的一个原因。
患者会被老师认为学习态度不好、懒散;会被家长觉得意志力不够、懒散;会被领导批评是工作态度不好。
美国2018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,每4个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就有1个曾因嗜睡问题被解雇或降职,68%的患者表示周围人并不认为他们患有疾病。
按照0.02%的人群发病率计算,我国约有70万患者,但目前只有不到5000人确诊,还有更多患者处于误解当中。
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詹淑琴认为, 如果能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,大部分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生活的七八成。
此外,发作性睡病的一些症状容易与其他病混合。
一部分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同时也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,可能只被当作焦虑症、抑郁症患者治疗。
有患者入睡的时候会出现恐怖的幻觉,可能会被当作精神分裂症治疗。
不被当作一种病,或被当作抑郁症、精神分裂来看待,可见,社会对发作性睡病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。
三、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?
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《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(2022版)》指出,研究结果表明遗传、自身免疫机制、 感染等影响睡眠与觉醒相关神经环路的功能,导致该病的发生。
因为目前尚且无法确定明确的病因,因此,该病无法根治,只能通过一些非药物手段和药物手段减轻症状。
在非药物治疗方面:
1、保证睡眠
改善夜间的睡眠,可以通过安静的房间、适宜的光线、温度等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。白天规律小睡,可以每日安排特定时间小睡2~3次,每次15~20 min。
2、加强社会的认知,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
做好发作性睡病的科普,加强社会的认知,增强老师、家长等对患者的理解、支持和帮助,减轻患者的学业负担,允许患者根据白天的工作小睡灵活安排工作。
3、保持情绪稳定
特别是容易猝倒的患者,应尽量避免触发猝倒的因素,如大笑、紧张、愤怒等。
在药物治疗方面:
治疗白天过度嗜睡可以服用替洛利生、莫达非尼等。治疗猝倒可以服用抗抑郁类药物( 三环类、文拉法辛)、 替洛利生、羟丁酸钠等。 推荐替洛利生和γ-羟丁酸钠用于 入睡前幻觉和睡眠瘫痪的治疗。
以上药物切不可自行服用,而应及时就医,根据医嘱服药。
资料来源:中国青年报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、科普中国、央视新闻、读特新闻、新华报业网、北京科学中心
整理:党敏
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大会聚焦“数字创意”******
本报讯 (驻安徽实习记者孔令晖)12月16日,以“数字创意 活力强劲迸发”为主题的2022年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。大会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、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,采取“线上+线下”的方式进行。安徽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郭强出席并宣布大会开幕。
会议指出,数字创意产业链接科技与文化、贯通线上与线下、融合现实与未来,面临难得历史机遇、广阔作为空间。要提高思想站位,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紧抓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带来的新机遇,借势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的新动能,抢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创造的新空间。要坚持项目引领,放眼长远谋项目,千方百计找项目,想方设法推项目,优化政策扶项目,推动“双招双引”再上新台阶。要凝聚各方力量,专班当好“领头羊”,市县跑出“加速度”,部门当好“推进器”,商会协会构建“生态圈”,推动全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取得新业绩、实现新突破,为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软实力、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、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新贡献。大会还举行了专题报告会,与会专家围绕国家数字化战略怎样落地落实、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意、推动数字创意产业新发展等主题作了主旨发言。
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大会于2021年首次举办,是长三角三省一市文化和旅游部门、工商联携手共谋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高端峰会,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数字创意产业间的联系,进一步汇集专家智慧和企业力量,共同打造数字创意产业新高地,全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。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